宋仁宗嘉佑六年【1061】,26歲的蘇軾通過御試,任鳳翔府通判,這位笑傲官場才華橫溢的千古英雄便是從鳳翔這塊黃土地,邁開了出仕的第一步。
關注民生,憂民所憂、喜民所喜,是蘇軾最讓當?shù)孛癖姼袆拥牡胤?。原址鳳翔府,后被遷至東湖喜雨亭,乃是蘇軾所修,‘’喜雨‘’二字的由來,便是他親民愛民的佳話。
嘉佑七年春,鳳翔久旱不雨,聽說太白山神很靈,蘇軾便與太守前往太白山求雨。
上山途中的風景讓蘇軾驚嘆不已,岑巒疊嶂的山脈、壁立千仞的懸崖、白波九道的湯峪河、珠花玉碎的瀑布、、、、這一切讓他對黃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經(jīng)過九彎十八拐,一路跋涉來到了一處豁然開朗的地方,這里就是今天海拔3300米的拜仙臺。蘇軾帶領眾人虔誠祈禱、擊鼓拜神,這樣進行了三天時間,據(jù)史料記載,祈雨后,果然天降甘霖。
今天,太白山依然保留著當年蘇軾祈雨的大鼓,后人為頌揚蘇軾的愛民功德,在拜仙臺旁修建了廟宇,至今完好。
回到鳳翔府后,蘇軾寫下了【太白山禱雨】,把這件事記述下來。
平生聞太白,一見駐行騶。
鼓角誰能試,風雷果致否。
巖崖已奇絕,冰雪更雕鎪。
春旱憂無麥,山靈喜有湫。
蛟龍懶方睡,瓶罐小容偷。
同年九月,因為祈雨應驗,莊稼豐收,詩人有感而發(fā),又寫下【迎送神祠五章】其中第一章寫道;
雷闐闐,山晝晦。風振野,神將駕。載云罕,從玉虬。旱既甚,蹶往救。
道阻修兮。
這時,修建的亭子也正好完工,于是便欣然以‘’喜雨‘’命名。